還記得給寶寶換尿布時,他不經意間露出的壹抹微笑嗎?許多新手爸媽都會感到好奇,會想:“這到底是真正的喜悅,還是只是條件反射呢? ”解讀新生兒的情緒有時候確實會頗有難度,尤其在前兩個月,新生兒主要是通過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。
在這個階段,他們表現得既安靜又反應敏捷——其實這就是他們在展示自己的滿足感。而他們的滿足感之所以不是用微笑表達,是因為他們缺乏壹種叫做“自我參照”的思維,即將經歷與自身連結的認知能力。
要去破解寶寶的快樂“線索‘,其意義不僅僅是收獲壹個可愛治愈的時刻,更關乎著妳們未來建立安全型依戀的基礎。 接下來我們將帶領妳壹起,結合科學的洞察與實際生活中的現象,幫助您辨識寶寶真正快樂的時刻。
理解寶寶的快樂到底有多重要
辨識嬰兒的情感信號,對嬰兒和家長都會有長期的效益:
打造長久的安全型依戀
當您能夠準確地解讀並回應寶寶的肢體語言,妳們之間的情感模式會調和得更好。
比如說,有時候她會張開小嘴聞妳的味道,妳知道這是她在向妳傳達對妳的親昵和信任,並且妳會給她壹個親親和擁抱作為回應。這樣的互動多了之後,她就會越來越相信:「我的需求在這裏是能夠被看見、被允許的,我是安全的」。這種安全感就像蓋房子的地基,未來您的寶寶在建立親密關系時,她會更加容易形成健康的安全型依戀。
了解更多:嬰幼兒依附理論 – 認識4種依附關系
提升育兒信心
如果您能看懂寶寶的快樂,其實能減輕妳很多不必要的擔憂,這會有助於妳用更加溫和、積極的心態育兒。當妳能夠有效地回應嬰兒的需求,嬰兒的安全感就會得到更好的鞏固。
比如說,當妳聽到寶寶壹直發出壹些咕咕的聲音,如果妳看不懂他們的情緒,妳可能會產生擔憂:“我的孩子會不會不舒服呢?”。但是其實,他只是在表達自己的舒適和安全感。
洞察發展進程
就像我們會記錄嬰兒的身高體重來觀測他們的身體發育情況,寶寶的情緒表現也是值得關註的成長指標。追蹤嬰兒的這些情緒信號,能夠讓我們深入洞察他們的在情緒和認知上的發展進程。
這5大信號,是寶寶在跟妳說“我很幸福”
「真實的微笑」
跡象:眼睛會微微地瞇起來,像月牙壹樣;臉頰向上擡起,蘋果肌會鼓起來,嘴唇是很放松的狀態,整張臉都會笑。
意義:與新生兒反射性的齜牙咧嘴不同,隨著寶寶面部肌肉控制能力和情感意識的發展,這些有意識的微笑會在 2-4 個月左右出現。它們預示著寶寶會把妳的臉與積極(例如溫暖、舒服等)的情感聯系起來–這是社交發展的壹個重要裏程碑。
平靜專註的目光交流
跡象:在餵食或玩耍等互動過程中,持續 “鎖定 “目光 3-7 秒,通常伴有靜止的身體動作。
意義:展現信任與安全感的積極互動。 研究顯示,嬰兒會通過眼神交流來表達情緒,此時,他們會釋放催產素,這強化了親子間的安全型依戀關系。
滿足的發聲
跡象:放松時發出輕柔、悠揚的咕咕聲(「啊」、「喔」)或重復的咿呀聲(「吧吧」),有點像在唱歌。
意義:表達舒適感的早期溝通練習。 這些發聲的嘗試,其實是代表著寶寶在感到安全的情況下用聲音探索外部世界——這是語言發展的前兆,通常在安靜又反應敏捷的狀態下達到最高水平。
了解更多:了解嬰兒語言發展的裏程碑
氣味辨識
跡象:靠近照顧者時會張大嘴巴,有時會伴隨有節奏地嗅聞。
意義:通過信息素識別建立鏈接。研究證實,嬰兒在出生後幾天內就能識別母體的氣味,這個動作屬於本能反應,它能激活嬰兒大腦的獎勵中樞,支持親子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。
快速平復
跡象:當遇到挫折時,在受到安撫後,嬰兒通常能夠在 90 秒內停止哭泣,同時伴隨著身體的放松(例如松開拳頭、嘆息)
意義:情緒安全感的表現。這種迅速平靜表明寶寶對照顧者的信任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形成。因為需要具備成熟的記憶檢索能力,所以通常在 4-6 個月左右才會出現。
適時尋求專業指引
雖然溫和育兒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要尊重寶寶獨特的發育進程,但如果您持續觀察到以下情況,建議您帶上寶寶去咨詢兒科醫生:
- 滿4個月了,卻還是不會出現“真正的微笑”。註意,不是無意識咧嘴,而是用整張臉笑。
- 在日常的互動中,她/他總是會回避目光接觸
- 異常的安靜/反應非常微弱。例如,捏他/她小手也沒反應。
- 非常易怒,例如,整天哭鬧難以安撫。
結語
學會解讀寶寶的快樂信號——從綻放的「全臉微笑」到氣味驅動的張嘴反應,這些日常互動能強化親子鏈接,編織安全型依戀的紐帶。 這份洞察力將會賦予您正向育兒的力量,幫助您自信地回應寶寶的情感需求。 更多嬰幼兒發展洞見,請探索我們的【育兒資源庫】。
了解更多:更多育兒和發展資源,請訪問 Kidsworld Parent Hub
參考資料
- 美國兒科學會 (2023). 《0-3個月嬰兒信號解讀》. HealthyChildren.org. https://www.healthychildren.org/English/ages-stages/baby/Pages/Reading-Your-Babys-Cues.aspx
- Zero to Three組織 (2024). 《嬰兒溝通之道:理解情感信號》. https://www.zerotothree.org/resource-series/how-babies-communicate
-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 (2023). 《服務-回饋互動塑造大腦迴路》. https://developingchild.harvard.edu/science/key-concepts/serve-and-return/
- 牛津嬰兒研究室 (2022). 《嬰兒社交微笑發展:縱向研究》. 《兒童心理學期刊》63(8), 1021-1035. https://doi.org/10.1093/jpepsy/jsac045
- 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 (2025). 《依附行為:親子紐帶》. https://www.nichd.nih.gov/health/topics/infantcare/conditioninfo/attachment